close
接續上篇的內容,本次將繼續介紹使用者偏好設定的其他項目囉。
1-2-(4).偏好設定:Add-Ons
Add-Ons顧名思義,指的即是附加元件,也就是俗稱的外掛:
在Add-Ons的設定中,只要在右側的附加元件列表的核取方塊中打勾,即可啟用該附加元件的功能。
要快速的尋找特定附加元件,可以利用左側的搜尋欄位打入附加元件的名稱,或利用左側的附加元件分類功能去尋找。
點開附加元附的箭頭後,可以看到相關的資訊,如註解、分類、版本。如下圖所示。甚至可以點擊Wiki的連結以查得此附加元件的使用方式或是回報運行Bug,是相當貼心的設計。
1-2-(5).偏好設定:Themes
Themes主要就是佈景主題的配色變更:
可以依左側的各個介面分類,進行介面配色的變更。
右側各個配色盤皆會有說明使用該色的項目,若需要變更直接點選色盤選色即可。
由於能夠變更的項目極多,若是更改時有錯亂的狀況,可以點擊下方的Reset to Default Theme,即會還原成預設的配色介面。
1-2-(6).偏好設定:File
File的部份則是針對檔案儲存的設定:
左方的File Paths各個項目,指的就是該項目內容的指定預設路徑,若是有習慣將各種素材資源整合管理的人,可以自訂各個項目的路徑,便可以在使用素材時更快的調用到想要的檔案。
其中較為特別的就是Image Editor這個項目的路徑,指的是平面繪圖的應用程式的路徑,當要對物件貼圖作編輯時,除了可用Blender內建的功能編輯外,還可以透過Blender開啟其他的圖像編輯程式作編輯。如Photoshop、Gimp…..等等,只要將Image Editor的路徑指定到要使用的圖像軟體的exe檔後,就可以透過Blender直接開啟該程式編輯物件貼圖。
右側的Save & Load項目,則是在存檔或讀檔時的一些功能設定,較為重要的項目是:
1-2-(7).偏好設定:System
最後就是System的設定,也就是關於Blender的顯示或系統參數項目:
此部份的設定較為混雜,有關於OpenGL的顯示設定,以及音訊的設定等等,若無特殊必要則可以不要更改此一項目內的設定值。
比較有趣的是Author欄位,可以在此欄位輸入使用者的名稱,如此一來只要使用者所製作的檔案,皆會記錄下使用者的名稱。
Auto Run Python Scripts勾選的話,一開啟Blender時就會自動讀取所有安裝的Python Scripts,若是安裝的Script較多,則啟動相對也會變慢。(對於所有3D軟體來說,Blender的啟動速度已是相當的快速了,除非安裝了過多佔資源較大的Script,否則啟動速度的影響是很小的)
當以上所有的偏好設定都完成後,可以按下方的Save As Default按鈕,就可以將目前的設定存為預設值,之後只要一啟動Blender,就會自動的套用目前的偏好設定囉。
(要注意的是,若沒有先將User Preferences偏好設定的視窗關閉的話,則Blender仍會將開啟的User Preferences一併存為預設值,下次啟動Blender時會一併開啟User Preferences視窗。因此建議的作法是,將偏好設定都調整完成後,關閉User Preferences視窗,再以Ctrl+U這組快速鍵儲存偏好設定即可 )
1-2-(4).偏好設定:Add-Ons
Add-Ons顧名思義,指的即是附加元件,也就是俗稱的外掛:
在Add-Ons的設定中,只要在右側的附加元件列表的核取方塊中打勾,即可啟用該附加元件的功能。
要快速的尋找特定附加元件,可以利用左側的搜尋欄位打入附加元件的名稱,或利用左側的附加元件分類功能去尋找。
點開附加元附的箭頭後,可以看到相關的資訊,如註解、分類、版本。如下圖所示。甚至可以點擊Wiki的連結以查得此附加元件的使用方式或是回報運行Bug,是相當貼心的設計。
1-2-(5).偏好設定:Themes
Themes主要就是佈景主題的配色變更:
可以依左側的各個介面分類,進行介面配色的變更。
右側各個配色盤皆會有說明使用該色的項目,若需要變更直接點選色盤選色即可。
由於能夠變更的項目極多,若是更改時有錯亂的狀況,可以點擊下方的Reset to Default Theme,即會還原成預設的配色介面。
1-2-(6).偏好設定:File
File的部份則是針對檔案儲存的設定:
左方的File Paths各個項目,指的就是該項目內容的指定預設路徑,若是有習慣將各種素材資源整合管理的人,可以自訂各個項目的路徑,便可以在使用素材時更快的調用到想要的檔案。
其中較為特別的就是Image Editor這個項目的路徑,指的是平面繪圖的應用程式的路徑,當要對物件貼圖作編輯時,除了可用Blender內建的功能編輯外,還可以透過Blender開啟其他的圖像編輯程式作編輯。如Photoshop、Gimp…..等等,只要將Image Editor的路徑指定到要使用的圖像軟體的exe檔後,就可以透過Blender直接開啟該程式編輯物件貼圖。
右側的Save & Load項目,則是在存檔或讀檔時的一些功能設定,較為重要的項目是:
- Relative Paths就是檔案是否以相對路徑開啟或儲存
- Load UI則是在開啟其他檔案是,是否讀入該檔編輯時所使用的工作介面
- Auto Save則是自動儲存的設定
- Save Versions是自動儲存的檔案版本,最大值是32,也就是自動儲存檔案的版本數量
- Recent Files則是在Open File時記錄開啟過的檔案的數目
- Timer則是自動儲存的時間
- 預設的Auto Save檔案會在儲存在左側的Temp路徑內,預設為「C:\Documents and Settings\(使用者帳戶)\Local Settings\Temp」資料夾裡,此路徑可以在File Paths裡的Temp更改
1-2-(7).偏好設定:System
最後就是System的設定,也就是關於Blender的顯示或系統參數項目:
此部份的設定較為混雜,有關於OpenGL的顯示設定,以及音訊的設定等等,若無特殊必要則可以不要更改此一項目內的設定值。
比較有趣的是Author欄位,可以在此欄位輸入使用者的名稱,如此一來只要使用者所製作的檔案,皆會記錄下使用者的名稱。
Auto Run Python Scripts勾選的話,一開啟Blender時就會自動讀取所有安裝的Python Scripts,若是安裝的Script較多,則啟動相對也會變慢。(對於所有3D軟體來說,Blender的啟動速度已是相當的快速了,除非安裝了過多佔資源較大的Script,否則啟動速度的影響是很小的)
當以上所有的偏好設定都完成後,可以按下方的Save As Default按鈕,就可以將目前的設定存為預設值,之後只要一啟動Blender,就會自動的套用目前的偏好設定囉。
(要注意的是,若沒有先將User Preferences偏好設定的視窗關閉的話,則Blender仍會將開啟的User Preferences一併存為預設值,下次啟動Blender時會一併開啟User Preferences視窗。因此建議的作法是,將偏好設定都調整完成後,關閉User Preferences視窗,再以Ctrl+U這組快速鍵儲存偏好設定即可 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